张景岳活用古方,长于温补

张景岳的许多自创新方(如左归丸、右归丸、济川煎、玉女煎、两仪膏等) , 乃在推陈出新基础上别出新途 , 活用古方并补前人之未备而成 。 景岳化裁古方妙在不落古人窠臼 , 而能自出新意 。 以古方为基础 , 执古方“意贵圆通”之意 , 创立了很多新方 , 临床试用 , 效果甚显 。
 
如六味地黄丸本为补肝滋肾养阴之通剂 , 景岳以此为基础 , 举一反三 , 衍化出5首类方 。 大补元煎即六味地黄丸中增入人参、当归 , 即变滋阴养肾之方为大补气血之剂;左归饮即六味地黄丸加枸杞、甘草 , 改治肾阴不足 , 腰酸遗泄 , 舌红脉细;右归饮即六味地黄丸加杜仲、附子、肉桂、枸杞 , 用治肾阳不足 , 命门火衰 , 气怯神疲 , 肢冷脉细;左归丸即六味地黄丸加菟丝子、牛膝、龟板胶等而成滋补肾阴 , 填精益髓之剂;右归丸即六味地黄丸加附子、肉桂、当归等而成温补肾阳 , 用治命门火衰之方 。
 
以上衍化新方均不离治肾培元之宗旨 , 以此为基础 , 或兼以温补气血 , 或兼以培补肾阳 , 或兼以滋肾养阴 , 或兼以填精补血 。 由此可见 , 景岳对六味地黄丸的加减化裁 , 临证应用已达到运用自如之境地 。 至于对其它古方的变通应用 , 借此六味地黄丸一例 , 已可“管中窥豹 , 略见一斑”了 。
 
景岳十分重视人体正虚为病 , 基于“阳非有余 , 阴亦不足”之说 , 大倡扶正补虚之理 。 景岳用补 , 先以形体为主 , 注重温补精血 。 他在“八阵”中讲到:“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 , 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, 此实医家大门路也 。 ”景岳所言形者即阴之谓也 , 故又有“形以阴言 , 实惟精血二字足以尽之”的论述 。
 
试观新方八阵 , 景岳常用的补精血药物有熟地黄、当归、枸杞等味 。 其中则以熟地黄为首选之品 。 景岳曾云:“形体之本在精血 , 熟地至静之性 , 以至甘至厚之味 , 实精血形成中第一纯厚之药 。 ”新方八阵用熟地黄者计47方 , 占总方之25%左右 。 而补阵29方 , 用熟地黄者21方 , 约占72% 。
 
景岳用熟地黄填补精血 , 所治病患极广 , 诸如外感表证、呕吐、水气、肿胀等等 , 此均为历代医家用熟地黄有所避忌者 。 景岳则不拘常法 , 信手拈来 , 屡收奇效 。
 
其次 , 景岳用补的另一特色即是补必兼温 。 景岳曾云:“虚实之治 , 大抵实能受寒 , 虚能受热 , 所以补必兼温 , 泻必兼凉 。 ”故于临证之际 , 凡扶正补虚者 , 景岳多以温补为主旨 , 其善以附子、肉桂、干姜、人参等药为温补之用 , 而其变化出入使用上 , 诸药在新方八阵中则比比皆是 。
 
景岳长于温补 , 于当时 , 实乃救误应时之所为 。 景岳曾说 , 自金元以来 , 河间刘守真创“诸病皆属于火”之论 , 丹溪朱震亨立“阳有余而阴不足”之说 , 后人拘守此说 , 不论虚实 , 寒凉攻伐 , 此均为力救其偏之治 。 他认为“凉为秋气 , 阴主杀也 , 万物逢之 , 便无生长 , 欲补元气 , 故非所宜 。 凉且不利于外 , 寒者益可知矣 。 ”并宗《内经》“形不足者 , 温之以气;精不足者 , 补之以味”之论 , 力倡温补而终成一家之言 。
 
【张景岳活用古方,长于温补】

    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