法医学鼻祖——宋慈

我国法医检验历史悠久, 宋代更是达到了法医学的高峰, 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检案专著《洗冤集录》, 其作者是我国法医学鼻祖宋慈 。
 
· 师承理学文而勇武
宋慈(1186—1249), 字惠父, 福建建阳(今属福建南平)人 。 历史上关于宋慈的记载主要源于其挚友刘克庄所写的《宋经略·墓志铭》 。 刘克庄与宋慈友情深厚, 他认为, 宋慈无论是才情、做人还是为官, 都可以与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相媲美 。
 
宋慈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唐朝著名宰相宋璟, 其父宋巩曾担任广州节度推官 。 出身于书香官宦世家的宋慈, 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。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晚年定居在福建建阳考亭, 程朱理学在此处影响尤为深远 。 宋慈自幼便研习理学, 10岁时开始跟随朱熹弟子吴雉学习, 同时得到黄干、李方子等著名学者的指教, 平时耳濡目染也都是朱子的理学思想 。
 
20岁时, 宋慈入太学深造 。 南宋时期, 政府在杭州创办了太学、武学和宗学, 号称“三学”, 其中太学是南宋时期的最高学府 。 就读太学期间, 宋慈深得理学学者、太学博士、朱熹的再传弟子真德秀的赏识 。 真德秀主张推广儒家的仁爱思想, 他曾经提出:“狱者, 生民大命, 苟非当坐刑名者, 自不应收系 。 为知县者每每必须躬亲, 庶免枉滥 。 ”认为刑狱案件关乎百姓性命, 绝对不能儿戏, 听讼决狱的父母官, 要以证据作为定罪的标准, 避免冤假错案, 滥杀无辜 。 真德秀在刑狱上的主张对宋慈产生了重要影响, 奠定了宋慈出仕为官、行事做人的基本准则 。
 
宋慈31岁时考中乙科进士, 在即将去浙江赴任之际, 其父去世, 宋慈为父守孝, 直到39岁才再次被授予官职, 出任江西信丰县主簿 。 当时正值闽南一代盗贼猖獗, 并且匪患已有向江西蔓延的趋势 。 主簿一职虽属文官, 但为平叛乱, 安抚使郑性之将宋慈调入幕府参与军事行动, 负责剿灭盗贼 。
 
宋慈不仅文武双全, 而且足智多谋, 用计谋平了叛乱 。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是, 虽然平贼有功, 但宋慈的功劳被上司抢走, 还遭到了莫须有的陷害 。 宋慈不堪受辱, 于是愤然离去, 后来在恩师真德秀的极力推荐下, 成为招捕使陈韡的幕僚 。 陈韡认为宋慈虽为文官, 但其忠勇超过武将, 不仅重用宋慈, 还替他洗去之前的冤屈, 宋慈得以官复原职 。
 
· 为官清廉求真务实
宋慈为官清廉, 体恤百姓疾苦 。 出任福建长汀知县时, 他发现当地盐价奇高, 百姓怨声载道 。 原来, 长汀本地不产食盐, 需要从很远的地方采买, 由于交通不便, 造成食盐运输困难, 且当地官府垄断食盐的价格, 经常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。 百姓买不起官盐, 于是赣州当地的农民常常在广东、福建边境贩卖私盐 。 面对这种局面, 经过实地考察, 宋慈将原来从海口到闽江的运盐路线, 改道成从广东潮州沿着韩江、汀江再到长汀 。 这样不仅缩短了运盐时间, 还降低了运输成本 。 通过宋慈的努力, 长汀的盐价逐渐平稳, 百姓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 。
 
后来, 宋慈先后任广东、江西、广西、湖南四地的提点刑狱官, 管理所辖州府的刑狱诉讼与断案 。 宋慈求真务实, 认为检验工作“贵在精专, 不可失误”, 强调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。 宋慈初到广东之时, 发现当地官吏玩忽职守, 出现很多冤假错案, 民怨颇深 。 他随即深入实地调查,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便清理了两百多起重大的悬案、要案, 为冤假错案平反, 从两百余死囚中救出了很多无辜者 。 此后, 宋慈官声大振, 百姓称赞其“听讼清明, 决事刚果”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