邹润安疏解白术

今以其疏解白术为例以说明之 。 邹氏论白术全文约3600余字, 从九方面提出问题来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。
 
1.白术总的功效是治脾气之不运而湿邪为患者 。 其治疗痹证, 于风胜、湿胜者为最宜, 寒胜者为差减, 其相对应的症状特征是“风胜必烦, 湿胜必重”, 并以《金匮》中的麻黄加术汤、防己黄芪汤等方剂为例证 。
【邹润安疏解白术】 
2.呕吐之于术, 渴是一关键 。 应当鉴别先呕却渴还是先渴却呕, 者为病欲解, 后者为水停心下 。 “用术治渴, 为呕吐者言之耳 。 ”但他紧接者又说明, “术究非治渴之物也”, 如桂枝去桂加白术汤证中即特别说明是“不呕不渴”, “其人大便硬, 小便自利” 。 大便硬何以反而用白术?(按常理, 白术多治下利)邹氏认为“乃脾家虚也”, “夫脾虚则湿胜而不运 。 湿流于内能使大便不实;湿流于表, 能使大便不濡 。 脾健则能制水, 水在内, 能使下输膀胱而大便实;水在外, 能使还入胃中而大便濡 。 此理中丸所以下多还用术, 而桂枝附子汤以大便硬小便自利而将术易桂也 。 ”
 
3.白术治眩, 非治眩也, 治痰与水耳 。 如苓桂术甘汤证、真武汤证、泽泻汤证、五苓散证, 等 。
 
4.为何理中丸证中, 脐上筑者, 去术加桂?邹氏认为, 奔豚, 水气也, 虽然白术补土, 土能防水, 但只能防其下泻, 不能防其上涌 。 桂枝能降, 能使在下之水气化, 而水自归壑矣 。
 
5.白术之止汗除热, 不同于桂枝汤之治中风, 能止汗除热 。 白术所治, 必兼体痛身重, 多系风湿相博之证, 如防己黄芪汤证、甘草附子汤证 。 但如不恶寒反恶热, 汗出而渴, 身病发热, 又为湿温证, 则白术应当忌用 。
 
6.以白术所主治湿证、水证、饮证, 说明湿、水、饮为一源三岐 。 故《本经》、《别录》言白术治“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”是治湿证;“逐皮间风水结肿”是治水证;“消痰水, 除心下结满”是治饮证 。 仲景所创诸方, 其实都是宗法《本经》而来的, 是他用药之所本 。
 
7.《伤寒论》治霍乱出两方主治, 即五苓散与理中丸, 皆用白术, 不论“热多欲饮水”还是“寒多不用水” 。 但为什么在理中丸方加减法中, 有去术, 更用术, 更加术, 纷纷无定?邹氏认为, 其关键在于白术能举脾之陷, 不能定胃之逆;白术能治脾胃虚, 不能治脾胃实也 。 “既吐且利, 渴欲饮水, 斯术为必需” 。 但这里需注意鉴别太阴吐利与少阴吐利的区别, 后者有脉微、厥冷, 二者最宜著眼, 因此无用白术之理, 而多用四逆汤类以除沉寒痼冷 。
 
8.白术以除湿益气为功, 然则凡湿皆可用术乎?曰否 。 邹氏认为, 湿当分寒热 。 属于寒者, 是阳郁阴中而不升, 是气之虚, 即阳虚 。 虚者补正以益气, 白术茯苓是也 。 属于热者, 是阴困阳中而不降, 是气之实, 即阳盛 。 实者除邪以益气, 连柏栀黄是也 。
 
9.白术与黄芩何以为安胎圣药?邹氏认为不能简单地解释为白术健脾、黄芩泄热而已, 应当看到, 妇女之病多半涉血, 初孕之时, 下焦血旺, 致气反上逆, 是为恶阻 。 恶阻则中焦之气不变赤而为水(《内经》所谓“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”), 是白术在所必需 。 以后至妊娠五六月时, 多有子肿之证, 也是由于有水阻于腰脐之间所致 。 故《别录》载白术“利腰脐间血”, 这是说得很精到的 。 故仲景对妊娠养胎还提出白术散和当归散二方, 认为可以常服, 其中皆有白术 。 邹氏说, “总之, 血分之源不清, 则血气不能和, 而附血之湿, 血盛之火, 皆为胎前所有之常患” 。 这一论述就远比教材上的解释更深刻而全面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