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亦林的故事—医道精进,大公无私

公元13世纪,元代医学家危亦林创造了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,这是中国伤科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,它解决了脊背骨折治疗的大难题,也为其他部位骨折的治疗开创出一种新方法,比英国医生戴维斯在1927年开始使用治疗脊柱骨折的方法早了600多年 。
 
· 大公无私虚怀若谷
南北朝之际,战乱频繁,骨伤科随之发展起来 。 随着元朝的建立,阿拉伯医生进入中原,中国的外伤科由此吸取了阿拉伯医学的经验,使本来已经具有相当成就的外伤科更加充实丰富 。 值得一提的是,危亦林的《世医得效方》集中反映了元代以前骨伤科的主要成就,是我国古代水平最高的骨科专著之一 。
 
危亦林(1277—1347),字达斋,江西南丰人 。 危氏家族祖传五世名医,在江西南丰县一带老幼皆知,是当地颇负盛名的医学世家 。 危亦林从小勤奋好学,弱冠而业医,曾担任南丰州医学教授 。 危氏学有渊源,其高祖擅长大方脉科(相当于内科),伯祖擅长妇科、正骨科,祖父擅长儿科 。 危亦林家中藏有100多种医药典籍,尽管如此,他依然不断外出求学,经常步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向藏书家借阅各种书籍,甚至还一本一本地抄录 。 他一旦发现自己有欠缺之处,便虚心向人求教 。 危亦林习医本已拥有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,加之不断寻师访友,博采众长,积蓄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。
 
危亦林51岁时,想到先世授受医术的不易和广大民众的疾苦,决定将自家累积的经验方剂,依据古方,参之家传之法,按照元代所定医学科目编集成册,公之于众 。 他前后历时十年,夜以继日,终撰成《世医得效方》 。 该书收集了危氏五世业医所积累的经验与家传秘方,非常实用 。 为力求临床得效,故以“世医得效”为名题之 。 难怪在《世医得效方》的王氏序言中说:“余观世之人,得一方抓靳靳焉,莫肯示人,往往以肘后千金为解 。 今危氏以五世得之秘,一旦尽以公诸人,其过人远矣!”这种评价客观中肯,反映出危亦林虚怀若谷、大公无私的精神 。
 
· 伤科创举悬吊复位
危亦林的《世医得效方》虽然是一部综合性医著,但其中骨伤科的内容最为丰富,书中论述了四肢骨折和脱臼、脊柱骨折、跌打损伤、箭伤等的治疗手法,并记有多种医疗器械 。
 
书中最突出的一个成就是采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,这是伤科史上的创举 。 《世医得效方》中记载:“凡剉脊骨,不可用于整顿,须用软绳从脚吊起,坠下身直,其骨使自归窠,未直则未归窠,须要坠下,待其骨直归窠,然后用大桑皮一片,放在背皮上,杉树皮两三片,放在桑皮上,用软物缠夹固定,莫令屈,用药治之 。 ”此段文字明确地叙述了治疗压缩性脊柱骨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。 危亦林认为,脊椎骨折可由于外伤或间接暴力引起,这种间接暴力往往造成脊椎压缩性骨折,单纯用手法整复是不可能的,采取面部向下悬吊的复位方式,使脊椎保持过伸位,骨折才能复位 。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充分利用了人体自身的重力,在脊椎过伸的情况下,使骨折关节紊乱复位,其思维在理论认识上与近代脊柱骨折的复位法是基本一致 。 直到1927年,英国医学家戴维斯才提出采用悬吊复位法,与危亦林相比晚了600多年 。
 
此外,危亦林还为我国骨伤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贡献 。 他将四肢骨折和关节脱位归类为“六出臼,四折骨” 。 “六出臼”指四肢肩、肘、腕、髋、膝、踝六大关节脱位,“四折骨”则指肱骨、前臂骨和股骨、胫腓骨四大长骨干骨折 。 其中,对于肩关节脱位,首次分出前上方和盂下脱位两大类,继唐代蔺道人“靠背椅式复位法”之后,记述了两种借助自身重力和杠杆原理的肩关节脱臼复位法,即“杵撑坐凳法”和“架梯法” 。 其复位原理类似蔺道人的“靠背椅式”法,但蔺道人的方法主要依靠医者的牵引及旋转,危亦林的两种方法则借助于自身坠下力 。 其中“架梯法”利用患者自身的重量下坠,使肩胛骨脱臼重新复位,一直是骨科治疗陈旧性肩关节脱位所沿用的传统方法之一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