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亦林的一生经历给后人带来了怎样的启示?

从危亦林一生的从医经历和编撰《世医得效方》的过程中 , 我们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文化启示 。
【危亦林的一生经历给后人带来了怎样的启示?】 
第一 , 学而不厌、持之以恒的探求精神
危亦林在《世医得效方》的“自序”中 , 开篇第一句话即引用《论语?卫灵公》中的名句: “工欲善其事 , 必先利其器” 。 明确表明自己治学从医的主张 。 告诫人们 , 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 , 病情变化万端 , 作为一个医生 , 如果没有高超的技艺 , 很难救治百姓之厄 。 因此 , 必须勤奋苦学 , 不断提高医术 , 使自己尽快掌握“利器” , 从而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医生 。 危亦林“幼而好学 , 弱冠而业医”“儒学渊源 , 医书博览” , 一生学而不倦 。
 
他自十一、二岁起 , 就跟随父亲学医 , 日间从父侍诊 , 早晚攻读医书 。 “凡《素问》诸书 , 靡不穷究” , 每遇疑难处 , 总要反复推敲琢磨 , 参求其它各书 , 以探明究竟 。 他不但把自己家中世代珍藏的一百多种医书逐一细读过 , 还时常步行十几里、几十里 , 到南丰县城及南城上唐等地 , 向藏书人家借阅各种书籍 , 有时还一本一本地抄录下来 , 仔细研读 。
 
他秉承先辈五世之医的诊疗经验 , 精研内、外、妇、儿、骨伤、 眼目等科 , 可谓是满腹经纶的医学通人了 。 但是 , 危亦林并未满足而就此止步 , 仍然孜孜不倦地虚心向他人学习 。 他发现自己在疮肿科和咽喉口齿科方面仍有欠缺 , 便恭恭敬敬地向这方面的高人请教 。 即使在他的医术遐迩闻名之后 , 仍然虚心地向民间医生问药求方 。 正是凭着他那勤奋好学、锲而不舍、执着追求的精神 , 在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医疗经验 , 结合自己的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, 善于“对病而知证 , 因证而得药” , 于临床各科均有独到的心得和发挥 。 灯影鸡声 , 不问寒暑 , 用毕生的心血 , 整理完成了洋洋数十万言的传世之作——《世医得效方》 , 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 , 树立了一座丰碑 。
 
第二 , 注重实践、注重实效的作风
众所周知 , 金元时期的医学 , 上承《内经》《伤寒》的学术成就 , 兼收晋、唐及北宋方药的丰富经验 , 改变了唐宋以来崇尚集方、推行成药、喜温言补、繁琐而又僵化的局面 , 开创了辨证论治、攻邪已病、 泻火养正、各呈专长、生动活泼的学术新天地 。 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 , 就是医家的创新精神 。 即在临床各科 , 敢于提出问题 , 并善于研究问题 , 阐述自己的主张 。 于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, 创立了许多新学派 , 提出了众多新理论 。 诸如刘完素的火热论、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和药物归经说、张从正的攻邪理论、李杲的脾胃内伤学说、王好古的阴证论、朱丹溪的相火论及阳有余阴不足论等等 。 这种现象对当时的医家和后世的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。
 
作为元代精通医学各科、五世家传的临床大家危亦林 , 更有他自己的特色 。 他从不人云亦云 , 而是注重实践 , 注重实效 , 在继承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, 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 , 力求实用与“得效” , 一心致力于临床验方、秘方和效方的研究与应用 。 在危亦林一生的医学实践中 , 他始终恪守“方虽传自古人 , 药必出于已手”的原则 , 认为医生运用成方、古方 , 必须依据临床经验 , 量裁适当 , 才能做到辨证施治 , 提高疗效 。 综观《世医得效方》一书所撰集的历代医方 , 有的经危亦林斟酌加减 , 有的随功效化裁 , 与一般因袭成方的医方辑录明显有别 。 他所收入的众多方剂 , 均与病证相连 , 条理清晰 , 在论述每一个方剂时 , 都列举脉因证治 , 理法方药及服法宜忌 。 立论精当 , 讲求实效 , 这不仅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, 而且也为后世撰写医方之书树立了典范 。

推荐阅读